10月8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意見規定,廣東每位中小學生在每個學段將參加有效的研學旅行,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未來,廣東將打造一批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同時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
有位作家曾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這段話用來描述研學旅行的好處可謂再貼切不過了。
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研學旅行讓學生用一種輕松的方式走近祖國山河,了解歷史文化,體驗社會民情,可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增強自理能力與交往能力,對于素質教育和學生成長來說都大有裨益。
研學旅行近年來大受歡迎。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中小學生是旅游市場的主力軍。不少旅行社都打出研學旅行的旗號,開發出紅色旅游線路、歷史人文線路、航空航天線路等各種線路。《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指出,未來3~5年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
從市場化的研學旅行來看,大多是旅行社主導的,難免存在重游輕學傾向。要防止重游輕學,就應當以學校為主導,將研學旅行作為教學內容來設計,認真研究好線路和教學內容,作為學校課堂的補充。游是手段,學為目的。雖然形式輕松,但課程內容設置卻要嚴格。這樣,學生們才能有所收獲。否則,跟普通旅游又有什么區別呢?比如,學生們去到羅浮山,會發現很多韓愈、蘇軾等名家都是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不妨來實地講解誦讀。游韶關丹霞山,則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了解,這就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只是將課堂搬到了大自然。
此外,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應當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人都有參與機會。意見規定,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這樣可以降低收費。學校和教育部門還應該對一些有困難的學生減免費用,讓所有學生都能從研學旅行中受益,在旅行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