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鋼筋混凝土中待得太久,都會渴望清風拂面、泥土芬芳、無拘無束在大自然中撒歡。
然而,“以天為蓋,以地為輿”的生活畢竟離我們太過于遙遠。加上如今城市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空氣污染也越來越嚴重,舒緩寧靜、自由自在、返璞歸真的露營體驗越來越強烈的誘惑著都市人。于是,“野奢帳篷營地”作為一種回歸自然本質的載體順勢而起。
火熱的市場需求帶來“野奢”的興起
火熱的市場需求是 “野奢帳篷營地”在我國逐漸興起的原因。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高。過去簡單的、以觀光為主的旅游產品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傳統的普通景區難以實現現在旅行者‘獨樹一幟’的渴望。旅行者對于食宿的條件以及旅途中的體驗感逐年增加,他們希望的不僅僅是增長見識、走馬觀花、到此一游,而是挖掘出旅途中獨一無二的更深層次的體驗。
需求的改變帶來的是新行業的催生,一種稱之為“野奢”的旅行方式應運而生。
何為野奢?這是一個近幾年才火起來的詞,其含義是要把奢侈的享受放到未被破壞的大自然中去實現。
野奢帳篷營地的概念雖然新鮮,但也并非新鮮事物。早在20年前,國外就出現了這個業態,價格昂貴卻風靡多年。
常州喜馬拉雅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喜馬拉雅旅游開發管理(江蘇)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張琪在接受新旅界(LvjieMedia)采訪時指出,“以往帳篷營地只是在國外一枝獨秀,產品稀缺,加上獨特新鮮,讓很多人夢寐以求,價格也非常昂貴,幾千甚至幾萬美元一晚,是‘土豪’們境外游的專屬。近幾年,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升級,帳篷酒店才開始在國內有市場。再加上,國家主張青山綠水要變‘金山銀山’,開始追求追求人與自然的融合。與過去不同,我們開始了從城市慢慢回到鄉村,開始了田園更新、鄉村更新,開始追求原生態。如今,帳篷營地在我國已經普及使用,技術也相當成熟,國內外的景區營地都不斷加入帳篷營地這趟列車,帳篷營地的價格相比以前也有所下降,讓全民都能感受到野外的體驗。”
并不成熟的“野奢營地”生意 仍然充滿想象
之前網傳過一篇文章,如火如荼的民宿行業看似火爆,實際上并不賺錢。民宿行業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相比酒店、民宿,帳篷營地的市場更不成熟,那么,帳篷營地是否算的上是一門“好生意呢”?我們可以從可進入性、可盈利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性三個方面略窺一斑。
1. 可進入性
既然要對外營業,首先要保證其合法性,那就不得不解決土地以及經營手續的問題。
聯合露營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李沅向新旅界(Lvjie Media)指出,“在中國開酒店會有一套固定的手續,而帳篷營地則沒有。要開帳篷營地,首先要確定土地的性質,是允許的;其次,是否有經營執照,經營是否合法;再者,消防、安保是否能通過檢驗。然而,目前在我國針對這個行業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基本處于‘一城一策’的狀況。據我所知,國內不少項目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被拆、整改的命運。”
“不僅僅是帳篷營地,其實包括整個民宿行業的特種行業經營許可證,除了浙江等幾個省有一些先試先行的案例外,我相信我國大多數民宿是證照不齊全的,是開不出住宿發票的,營地這一塊就更加空白了。”鄉伴文旅集團花園營地總經理曹曉艷在接受新旅界采訪時表示,“在產品發展前期的時候,我認為一些可行的做法是將其和周邊的民宿聯合經營,統一辦理check in、check out。我認為帳篷營地的前期開發可能和民宿一樣,需要依托于當地政府一起去探索新的路徑。”
對于野奢帳篷營地的“準入門檻”, 張琪則帶來了利好消息,“帳篷營地在中國原來有三個問題:第一,工商無法注冊;第二,消防通不過;第三,土地解決不了。這三點是投資者最大的困惑。然而,現在隨著我國政策的放開,這些問題已經逐步得到解決。以我們目前在江蘇鹽城的一個項目案例為例,首先,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經可以辦理相關的營業執照;第二,原來的消防屬于審批制,現在屬于備案制,誰做誰負責任,這意味著消防也已經放開一部分了;第三個就是土地性質,原來的土地性質是用于酒店業的這種商業用地的性質來做的,國家明確規定你必須要有土地建設指標。然而,現在針對帳篷酒店的話,國家也逐步放開,我們一般建議是不要去碰基本保護農田、也不要去碰生態林,除此之外,在一般農田和商品林中間和當地政府去溝通,是有可能獲批的。我相信除了江蘇以外,其他省份也是持一樣的態度,政策都會陸續放開。”
2. 可盈利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兩面性,就像一枚硬幣擁有正反兩面,帳篷營地也是如此,它的存在受惠于“自然的恩賜”,那勢必也會受限于此。季節、天氣等因素都會影響其正常運營,這也意味著其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約束,針對這個難題,實踐者們也用具體的行動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張琪向新旅界(Lvjie Media)介紹:“靈活性是帳篷營地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眾所周知,帳篷是可拆卸的,所以它的靈活性更高。”
我國的帳篷供應商已經開發出了很多不同的產品類型,以喜馬拉雅為例,其產品系列有星級酒店標準的,包含陽臺、干濕分離的衛浴、電視機、冰箱、空調、熱水器、地暖等標準的固定式的帳篷,也有戶外的家庭房子母間,還有類似7天、如家這種快捷酒店標準的產品,甚至包含像青年旅社這種多床位的產品形態。
因為帳篷是靈活性的,根據客流量的不同,運營者可以不斷的調整產品的組合。例如:平時或者淡季,就保留固定的產品,周末或者旺季,當固定的帳篷滿足不了客流的時候,可以隨時增加快捷的房型甚至青旅的房型。除了住宿單元,喜馬拉雅還開發出了其他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長桌盛宴、宴會大廳等等,這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種方式。
張琪還表示,“至于天氣的因素對于帳篷營地能產生的影響非常有限。目前我國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對于夏天的隔熱、冬天的保暖、防雨防風防雪壓,這些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
在曹曉艷看來,帳篷營地與民宿可以總結為“同”與“不同”:
不同的是,他們針對的客群不同,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又開發出花園營地這一系列產品的原因:民宿在大部分用戶看來要么是農家樂的升級版,又或者個性化有設計感的酒店,在淡季降價的過程中很多消費理性價格敏感的中老年人也愿意嘗試民宿。而帳篷酒店針對的消費人群大都是一些心態比較年輕的愿意嘗試新鮮事物的以及對于自然或者社交有更深層次需求的群體。
相同的部分是,一些基礎工程(例如水電官網)、公共的設施甚至基礎服務人員,帳篷營地與民宿是可以共用的。目前,我們的花園營地項目還是依托于周邊民宿原有的一些公共設施,比如早餐廳和泳池這些。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相較于民宿房間的折舊攤銷金額,帳篷露營營位幾乎可以稱得上幾乎沒有什么折舊成本,它的成本投入大多數可能是人力的運營成本和場地日常維護上。所以,帳篷營地相比民宿而言是一種比較輕的模式。”曹曉艷告訴新旅界(Lvjie Media)。
3. 可持續發展性
有這樣一個說法,一門生意起勢看流量,生死看供應鏈。一個項目或者一家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還在于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可持續發展能力則由流量端、客單價、購買頻次(復購)幾個要素決定。
顯然,帳篷營地這門生意難以實現標準化復制,快速擴張,那么,各企業又該如何尋求其可持續發展路徑呢?
張琪認為,野奢帳篷營地有幾個特點:
一、“賣”風景,“賣”環境
強調原生態,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
二、 做品牌,做調性
是住宿的消費升級和轉型的體現
三、市場差異化
注重消費者的體驗度與舒適度
“如果說風景和環境是讓消費者來的理由,那么情懷和調性則是讓消費者買單或者說賣出價格的核心。做帳篷酒店品質是核心,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從消費者體驗度出發,只有這樣才有產生多次復購或者推薦給親朋好友。” 張琪向新旅界(Lvjie Media)總結道。
曹曉艷認為,“做文旅項目或者產品不可能都像做互聯網企業一樣快速規模化復制,互聯網企業講的是模式,而文旅行業講的則是差異化體驗。就像我們當初做民宿的時候其實沒有想過它能做到這么大的規模,但是莫干山現在就是達到了1000家左右民宿這樣的規模,而且每個民宿都不一樣,它不是一個企業用一個商業模式推動出來的,而帳篷營地可能和民宿也不一樣,它不一定適用我們所有的項目,我現在的想法是,將它作為一種具有社交功能的產品,圍繞用戶做差異化體驗,與主題活動結合來做,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顯然,野奢帳篷營地并不是一門“暴利”的生意,也不可能做到“一本萬利”,但如若用心經營,它可謂稱得上是一門兼具“情懷”與“利潤”的“好生意”。
然而,對于目前尚在探索階段的野奢帳篷營地運營者們而言,想做“好”這門生意或許并不容易,但正因為不易,才使得這樣的“走出”更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