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輛的驅動特征上來說,房車也分為兩驅和四驅兩大類;房車除了分為自行式和拖曳式兩種之外,也按照它的行駛能力分為公路版和越野版,這個特征對于喜歡越野和泛戶外的人群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區別。
從自行式房車的主流來說,采用單廂式的商務-物流車平臺是最普及的選擇,比如全順、大通、依維柯是目前采用最多的車型,但它們都是兩驅的車型;非常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幾乎沒有什么四驅的輕型廂式平臺可用。
在歐洲、北美或者澳洲之類房車產業發達的國家,四驅的房車底盤選擇很多,但是國際上流行的四驅房車平臺奔馳、依維柯、福特、通用等等這些產品國內幾乎看不到,像澳洲很流行的六驅皮卡也是改越野房車的好平臺,但是國內幾乎看不到,或者能看到也貴的要死,根本不可能形成市場主流,所以這也是自行式房車在國內的一大短板。
在國內之前能用的四驅平臺只有依維柯2045之類的,但它的底盤設計已經很老,而且也同樣不便宜,況且它的行駛舒適性已經不符合時代標準,無論是道路行駛還是非道路行駛舒適度都很差,動力儲備、空間尺寸的大小也都很勉強,現在因為排放的問題幾乎看不到。
所以現在國內輕型的四驅房車底盤基本上都是以皮卡類為主;但進口的全尺寸皮卡太貴,猛禽、坦途、泰坦之類的改成房車并不是一般人能夠接受的,所以用來改房車的皮卡一般都是國產的中級皮卡,中級皮卡改房車整體上夠用,但是承載能力、車身長度、寬度都不足,因此如果強調空間的話,就必須做C型硬殼的鵝頭式,還必須要加寬很多的外廓,否則空間就會不足。但擴大車體尺寸就避免不了整體造型的臃腫、重量增加和重心偏高這些問題,輪距也會不夠,同時這還會導致四驅能力的嚴重下降,從而讓四驅功能變成僅僅只是四輪驅動而已。
所以為了保證車輛的越野性能,現在有些皮卡房車在用B類房車的觀念進行改造,就是不過分強調空間和舒適度,只保留必要的房車裝備,采用升頂結構,不讓整車的重量和重心增加過多;使其仍然保留足夠的越野能力和通過性能;算是目前比較好的一種折中辦法。
皮卡改房車還有另外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原車的駕駛艙和后排房箱的連接處不好處理,如果只是簡單剛性連接的話,那么在非鋪裝路面長時間的顛簸和扭動會對結果強度構成影響,所以長距離行駛在顛簸路段上一定要考慮好結構強度和耐用度的問題。
四驅的房車除了采用皮卡底盤進行改裝的自行式房車外,還有采用輕卡、中型甚至重型卡車底盤改裝的多驅房車。中、重卡的平臺國內主要是采用歐式的奔馳和MAN,這類產品本身平臺的價格就特別貴,一個四驅或者六驅的底盤普遍在一百多萬以上,在它們基礎之上做出來的產品價格更是讓普通人無法承受,所以每年的產量銷量都很少,基本上兩個巴掌就數的過來,完全屬于鳳毛麟角的產品。
尤其重要的是重卡改的房車看起來高大威猛,但其實通過性并不好;我們都知道越野的時候輕量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動力再強勁也要排在第二位,而且重卡房車不可能像卡車賽車那樣用速度解決很多通過性上的問題。一臺重卡改的房車動輒十幾噸,可想而知它的總重和地面壓強是會受到很多地形限制的,即便是有輪胎充放氣系統,但絕對重量放在那仍然是大問題,而且它一旦陷車就很難被拖出來。
重卡房車的另一個問題是它要控制車身總高度,否則它的重心會是很大的問題,通過性也會受到很大影響??紤]到它還要做懸浮式的廂體結構,所以重卡雖然看起來很大,但是因為高度受限,而底盤又特別高,所以內部空間相對來說其實很有限,至少和它的外觀尺寸比起來會遠小于你的想象。
國內也有些便宜的輕型卡車底盤,比如慶鈴的四驅輕卡平臺,但它們改出來的房車大多價格也不低,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卡車的底盤無論是駕駛感受還是行駛舒適性都比較差,這個是無法和基于乘用底盤的車輛相比的,靈活性就更不用說了,你開個卡車還想送豆腐?所以現在買這類四驅房車的人,要么是剛需,要么是對四驅有非常重的癖好,作為普通消費者來說,接受一輛卡車改的房車還是很難接受的。
無論是輕型還是重型的卡車底盤,做越野房車客艙最好是做懸浮式的設計,也就是客艙不能和底盤完全固定死,否則在越野的時候很容易被扭壞,尤其是烏尼莫克這類底盤懸架行程特別大的車輛,更是要把這個設計做好,否則就等著在越野的路上自動拆車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年來國內的道路基礎建設已經日漸完善,現在出門遠行,無論是云貴川藏還是西北東北,甚至于連后藏地區地區的公路建設都已經非常發達,交通網絡已經非常完善,這就讓房車市場對于四驅的實際需求大大降低,所以只要你不是刻意去越野,兩驅的自行式房車優點日趨明顯:它的駕駛舒適度、車輛的整體靈活性、駕駛艙-居住區的整體性、燃油經濟性、使用的便捷程度等等都有著很大的優勢,而且價格現在也是一降再降,現在的B型房車功能齊全的車型二十多萬已經能買到相當不錯的產品了。(來源:越野E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