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大嶺山鎮
大嶺山鎮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深入探索“旅游+”新業態,挖掘整合本土優質旅游資源,不斷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深挖文化生態游價值,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
東縱紀念館是我市的“紅色旅游”景點,也是假期里游客休閑運動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首選之地。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東縱紀念館接待游客近20000人次。
大嶺山鎮立足東縱紅色文化等資源,提出聚焦文化保護傳承,“做精”農村文化品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思路。目前,大嶺山鎮正在規劃建設“嶺山紅·紅色文化森林小鎮”,根據初步規劃,計劃利用大嶺山鎮抗日根據地舊址,以紅色教育、紅色文化傳承為核心,串聯起東縱紅色文化景觀和大嶺山森林公園自然生態景觀,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休閑體驗區。
大嶺山鎮委書記陳福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鎮充分利用現有旅游資源,連片打造旅游項目,在發展紅色文化深度體驗式旅游的同時,在保持好農用地的生產與生態功能的基礎上,著眼于提升土地效益、服務城市發展,通過深挖農業生態休閑文化價值,培育壯大“互聯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以“耕作體驗、田園觀光、產品采摘、文化傳播”為主題,打造了連平和矮嶺冚火龍果場、楊屋杉益紅豆杉園、矮嶺冚百旺生態農場、水朗家庭農場、水云山谷農業生態園、莞香“女兒香”生態園及尚正堂莞香種植園等一系列新型經營主體。其中,大環村“莞香小鎮”被納入省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范點,計劃投資50億元,致力打造成為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中國香文化產業基地。
推動農業向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大嶺山鎮種植荔枝歷史悠久,素有“荔枝之鄉”的美譽,全鎮荔枝種植面積15000畝。近年來,該鎮積極推進農業品牌發展戰略,圍繞荔枝種植、銷售,引導成立荔枝合作社,制定荔枝標準化生產管理制度,打造了綠色食品基地2個、無公害荔枝基地2個,培育了“嶺豐糯”“糯米糍”“桂味”等優良品種。其中,“大紅糯”品種獲得首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
今后,該鎮將大力發展“三品一標”和名特優新農產品,推動“互聯網+嶺荔”深度融合,通過線上平臺、電商推廣,持續做大做優“大嶺山荔枝”品牌。
聚焦產業振興,激活農村經濟細胞
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嶺山鎮積極突破土地資源瓶頸,鼓勵農村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實行鎮村聯合招商,在用地指標、利益分成、稅收分成、貼息借款等方面優先向農村傾斜,截至目前,累計為引進稅收超千萬元項目的4個村給予稅收分成獎勵735.6萬元,給予1個村2000萬元財政貼息借款用于回購廠房等,有效激活了農村經濟細胞。
“首先盤活全鎮鄉村符合‘兩規’的土地,目前已盤活了大概有2000多畝,把這些土地盤活出來,統籌土地資源,引進優質產業,”陳福坤還提出,考慮到鄉村的經濟條件有限,大嶺山下來把鎮村土地統籌起來聯動招商,把好鎮引領招商、村自主招商兩個關口,引進一批優質企業落地農村,促進農村招商引資再上新臺階,按比例實施利益共享,以此促進鄉村振興。
抓景觀提升工程,讓農村環境更顯品質
此外,為改善人居環境整治,今年投入約2400萬元實施第四批9個村“美麗幸福村居”創建工作,共涉及26個建設項目,截至目前全鎮23個村(社區)中已有10個完成創建。銜接城市品質三年提升計劃,由鎮財政投入1.6億元支持農村環境品質提升,現已鋪開第一批次農村環境品質提升項目207個,通過“串珠成鏈、連線成片”,全域改善各村(社區)村容村貌。其中,重點推進臨松山湖9個村(社區)景觀融合帶工程,促進大嶺山與松山湖環境無縫對接,目前已完成馬蹄崗、楊屋、大塘、矮嶺冚等4個村的美麗村居整治規劃。
大嶺山鎮委書記陳福坤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必須全面統籌、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大嶺山鎮在組織領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方面全力推進和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爭取到2020年所有村居完成人居環境整治,村組兩級集體總資產超過55億元,年經營純收入超過5億元;到2022年見到顯著成效;到2027年取得戰略性成果;到2035年取得決定性進展,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東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