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春,民俗愛好者、投資者又開始在城郊、景區周邊,或者有山有水的地方扎堆考察,一些邊遠的幾近廢棄的老村落也成為大家探訪的熱點區域,并試圖搭上鄉村振興戰略的便車。但是隨著市場發展和用戶不斷更新的需求,民宿也將迎來新的挑戰:以文化為載體的民宿如何保持個性化、親情化的同時,尋求商業模式的創新?中國民宿產品立足市場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什么?
《大旅游》就此話題采訪了國內著名的旅游規劃實戰派專家——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綠維文旅集團總策劃師馬牧青。
1、一條完整的民宿旅游產業鏈必須包含哪些要素?
民宿旅游產業鏈的基本要素很明確。近幾年,民宿產業完成了從單體民宿到品牌化連鎖的進化,從前期的定位策劃、規劃設計、融資平臺、投資機構,到后期的運營管理及營銷推廣,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民宿產業鏈。同時,基于民宿產品的價值生成機制和消費升級的時代紅利,也形成了包含民宿預訂平臺、媒體平臺、民宿培訓、研學旅行、餐飲植入、商品銷售、養生養老等細分服務項的完整價值鏈,甚至衍生出現出咖啡廳、茶館、書店、文創空間等多種“民宿+”的創新業態。
2、民宿旅游的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民宿產品的打造,您認為一個優質的民宿產品應當具有哪些特質?目前市場上有符合的產品嗎?請舉例說明。
一個優秀民宿的成型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選址、設計、運營、推廣,每一個環節均要經過細致的打磨。
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大眾對民俗的期望已經從“優質”趨于“極致”。精品酒店和民宿之間的邊間越來越模糊。
對于一家好的民宿,首先是外部環境。雖然緊鄰旅游景區或坐落于景區內的民宿更易成為旅行者的首選,但安靜、優雅、自然環境與人文氣息俱佳的趨于更易形成優質民宿集群,更會讓民宿愛好者心動,“為了一個民宿,開始一段旅程”。
其次是硬件設施。優秀的硬件是民宿的先決條件,也是民宿主情懷的最重要載體。硬件建設包含建筑外觀、庭院設計、室內軟裝、配套設施等一切物質空間的元素,民宿設計要把一間民宿的文化內涵物質化,其追求的風格不是規模和奢華,而是精致和特色。
最后是軟環境,民宿應該是一家富有情懷的小酒店,它有主人公,有歸屬感,有社交屬性,有品牌精神甚至文化內涵,資額才是一個有家的溫度的優質民宿。
符合優質民宿條件的產品有很多,早期的莫干山民宿和最早走向全國的民宿連鎖品牌,很多都深諳優質民宿的特性,從而成為中國民宿業的引領者,然而隨著入場者的增多,民宿開發抄襲和復制現象嚴重,出現了一些同質化的民宿,雖然仍有美感,但是沒有了獨一無二的極致體驗。
3、打造這樣一個優質民宿產品應當遵循怎樣的基本流程?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民宿產品的市場定位嗎?
建設一家民宿包括前期的硬件建設和后期的運營推廣。硬件建設無需多言,我想強調一下前期的策劃定位環節。
精準定位必是民宿成功的先決條件,明確目標客群訴求才能打造優秀的產品。定位主要包含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和形象定位,市場定位是根據目標客群行為偏好、消費能力進行的價格區間和選址的定位;產品定位是在明確目標客群需求的基礎上,確定的空間設計、文化內涵、硬件風格、配套設施的定位;形象定位是確定了民宿的市場定位、產品定位的基礎上,在運營推廣過程中品牌形象的不斷強化。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民宿才能獲得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
事實上,每一個精品民宿的誕生,都是定位先行。這與我“旅游開發先定位,旅游規劃先策劃”的理念是一致的,任何一家優質民宿都不可能跨過精準定位環節。
4、關于民宿的盈利模式,一些民宿開拓出電商模式,例如亞朵網易嚴選酒店,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電商是民宿“觸網”的很難繞過去的衍生業態。其實這是民宿與特色商品銷售結合的渠道升級版,有其合理性。但我們要思考:民宿本身在“電商模式”中是一種怎樣的角色?“民宿+電商”和“電商+民宿”是不同的。
這種模式下,如果民宿成為了電商的線下體驗店,那么“民宿”本身的文化屬性就會被淡化,一個普通酒店甚至一個超市可以完成的業態嫁接,不需要民宿來完成,更何況,這種模式容易傷害民宿本身的格調。如果電商模式是民宿特色產品的線上渠道升級,這是很健康的模式,民宿獲得了主導權,民宿主就會更有尊嚴,會更致力于開發民宿的特色產品,對民宿產業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一個民宿產品要盈利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因素?對于目前市場上民宿的盈利模式您認為哪些值得推廣?
民宿要實現盈利,需要開源節流。所謂開源,就是增加盈利點。除了房費、餐飲之外,增加旅游商品銷售收入等;所謂節流,就是降低成本,實現精益化管理。
對于沒有絕對區位優勢的民宿,如果要實現盈利,必須在 " 住 " 這一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充分疊加旅游出行的" 吃、行、游、購、娛 " 等其他要素來提供增值服務,從而解決住宿收入單一的盈利模式。依托溫泉的日本北海道民宿、依托觀光的麗江民宿、依托探險的雪山民宿等,已經超越了基本居住屬性,而是基于當地特色,滿足目標客群更高級別的訴求。
6、民宿市場上現在比較火的現象就是眾籌,您認為眾籌在民宿行業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對此現象您有什么看法?
眾籌的低門檻投資金額、突破投資地域限制的特點和靈活的表現形式,為旅游類創意項目提供了融通資金的作用。
傳統的酒店、賓館提供標準化服務,追求檔次,投資額高,而非標準住宿則追求個性化設施和服務,多由個人投資建成。眾籌在這兩種旅游住宿業態中均有所體現,隨著旅游業的個性化發展,非標準住宿成為業界新寵,后者在數量和成功率上明顯高于前者。
民宿眾籌本身是一種健康合理的融資方式。然而在實操中,投資者參與投資民宿眾籌項目首先面臨著前期盡調困難的問題,此外,后期收益確認、分配以及資金安全等問題也存隱患。
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民宿眾籌仍然值得鼓勵,畢竟,民宿眾籌的營銷意義大于融資意義。眾籌一方面可引資,另一方面可獲客,潛在客戶成為合伙人,可以帶來更多客源,這是精準化營銷模式。
7、關于民宿,您還有其他想要和我們分享的?
民宿是最有情懷的旅游投資項目之一,頗像臺灣所謂的小確幸,在有鄉愁、有閑情逸致的年代里,誰都希望在樂意做的的事情中玩著賺錢。
可現實情況往往是事與愿違,第一批民宿投資者原本就沒有打算賺多少錢,那是一批純粹的夢想主義者,因其有夢想,故而對民宿注入了情懷,那是一種浸入骨子里的鄉情和鄉俗,是一種個性化、親情化、家庭化的服務。也正因如此,且在民宿興起之時,做的人少,新鮮好玩,并把準了城里人和現代人的心動點,所以也就火了,竟然還賺了大錢。
然而,當大家一擁而上去搞民宿,并奔著掙大錢的目的,民宿行業呈現規模化、功利化、賓館化、大眾化發展趨勢,且選址、建設、文化、運營等一切行為已然走樣、改變初心時,這個行業會在熙熙攘攘中中走向一種什么結局?
民宿的文化氛圍與影響力的擴大,甚至一度引領和創造了新的消費取向,原來的為“一片景,找一張床”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為一張床、赴一座城”。而在民宿的浪潮中,仍需保持理性。在中國旅游業這個十倍速發展的市場中,一個行業從藍海到紅海的切換或許會迅速到超出想象,民宿投資中的陷阱不可忽視。
至于未來,民宿+民俗,也許是正路。
對于民宿,首先在一個“民”字,那就離不開民間、民族和民俗,而對于旅居者,恰恰這些民間、民族和民俗的文化是最具風情、最具魅力、最有吸引力的。所以說,民宿如果不與地域的、淳樸的、純粹的、原真的、鄉俗的文化結合,就只剩下一個空殼,就是一個標準化服務的、不具備個性的賓館,一個只可以借宿的地方,就不成其為民宿,連一個農莊、農舍都不如。
民宿要接地氣,對接大眾市場,必須要講文化,且是地域性文化,并要有個性化、親情化服務。只有融合民俗風情,才能開發獨具特色的“精品民宿”。
另外,關于民宿,我必須指出的是,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大利好。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民宿應該利用“城鄉融合”,理解“共享經濟”。也就是說,民宿發展的大背景是城里人、旅游者到鄉下、到景區做短暫的旅居,這就是城鄉融合、城景融合;至于旅居的方式和途徑,那就是共享田園(農園、菜園、果園)、共享民居(農家、民宿、農莊)。也可以說,搞民宿要帶著大家一起玩,包括農民、城里人和旅游者。
總之,民宿玩的是情懷,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營,如果偏要說經營,那一定要用心去經營。
來源:旅思馬記